柏林交响乐团:J. S. 巴赫的《h小调弥撒》
柏林, 柏林爱乐音乐厅 (Philharmonie Berlin) — Kammermusiksaal
演出简介
在柏林令人惊叹的爱乐音乐厅,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体验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的经典作品。
柏林交响室内乐团是一个由优秀音乐家组成的六岁乐团,他们非常重视声音的感知。乐团丰富多彩且清新活泼的整体音色,源于音乐家们对演奏的共同热爱以及他们在每个项目中的协作工作。在具有历史意义的11月9日,该乐团将与新柯伦巴赫合唱团(Bachchor Neukölln)合作,演绎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的《B小调弥撒曲》,这部作品是神圣合唱音乐的杰作。让巴洛克式的华丽与合唱团、乐团及独唱家的完美和声深深打动您。
演出曲目
- 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 – Messe h‐moll BWV 232
艺术家
室内乐: | Sinfonisches Kammerorchester Berlin |
---|
柏林爱乐音乐厅
柏林爱乐音乐厅是一座于1963年在西柏林落成的音乐厅。它被视为德国首都的音乐心脏,也是柏林墙倒塌后新兴的城市中心。 其醒目的亮黄色外墙和独特的帐篷式造型迅速成为城市地标。最初,这座建筑的惊人设计和结构遭到许多人的质疑,但如今柏林爱乐音乐厅已被公认为全球音乐厅的典范。建筑师汉斯·沙罗恩(Hans Scharoun)旨在设计一座音乐厅,使焦点——舞台上的音乐家——从每个座位都能清晰可见,这一目标催生了音乐厅的独特造型。自落成以来,柏林爱乐音乐厅已举办了众多音乐会,常邀请知名独奏家和指挥家演出。
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
巴赫这个名字与"音乐家"一词在德国早已成为同义词,因为世界曾见证了这个家族中56位杰出的音乐家。然而,正是约翰·塞巴斯蒂安·巴赫——这位天才作曲家兼管风琴大师——为家族名声增添了光彩。他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于图林根州的一个小城艾森纳赫。10岁时,他成为孤儿,由在邻镇担任管风琴师的哥哥约翰·克里斯托夫抚养长大。正是这位哥哥教会了年轻的约翰·塞巴斯蒂安音乐。后来,他搬到了吕讷堡,在那里就读于一所教堂学校,并在17岁时掌握了小提琴、中提琴、钢琴和管风琴的演奏技巧。此外,巴赫还是一个合唱歌手,后来他的声音变了,他成了一个唱诗班的助手。 1703年,巴赫被聘为约翰·恩斯特三世公爵的宫廷音乐家。他在那里声名鹊起,后来被邀请到阿恩施塔特担任新教堂的管风琴师,在那里他创作了最好的管风琴作品。1723年,他搬到莱比锡,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的唱诗班指挥,直到1750年因中风去世。在他去世的那一年,他接受了一次不成功的眼部手术,导致他失明。在这段艰难时期,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·玛格达莱娜帮助他完成了最后的音乐作品。巴赫的艺术遗产极为丰富。他创作了当时所有音乐体裁的作品:清唱剧、康塔塔、弥撒曲、 motets、管风琴音乐、钢琴音乐和小提琴音乐。
地址
柏林爱乐音乐厅 (Philharmonie Berlin), Herbert‐von‐Karajan‐Str. 1, 柏林, 德国 — 查看谷歌地图